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园地 · 教学心得 · 正文

教学心得

坚守教育初心,探索教学新路径—《发动机原理C》课程教学心得体会(车辆工程学院 张一西)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8 点击量:

2023、2024年度教学质量优秀 青年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

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发动机原理C》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程,自入校以来,我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以下是我这些年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期与各位老师交流共勉。

一、适应新技术发展,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短,包含了大量的性能指标参数、计算公式和曲线图,逻辑性和理论性强,具有理论教学抽象晦涩、知识点枯燥复杂的特点。仅包含传统发动机基本原理的教学内容较陈旧,无法充分调动当代“00”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尽管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发动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发动机也从传统意义上的能量转换机械装置转变为将机械和电子技术融为一体的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品。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有教材内容更新缓慢,需补充并实时更新发动机新技术成果和发展趋势,可通过行业会议、报告、论文或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搜集相关资源,借助超星学习通的知识图谱功能梳理各章节知识点并匹配相应的教学资源,建立各知识点的关联,将零散知识点转化为结构化网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课程知识体系。同时,针对各知识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时事热点、专业发展、先进人物事迹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搜集思政案例,自然的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能够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还能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二、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

不同于研究型本科,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多在汽车领域从事产品设计、试验检测、生产制造、技术管理等工作,但是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驱力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单向知识灌输式的传统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实施,课程导入、展开、升华和总结。在课程导入环节可结合行业热点新闻、工程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等,通过短视频、动画演示等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展开环节可采用项目式、案例式、问题式、翻转课堂等方法对课程重难点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角色应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协作者”和“资源提供者”。课程升华环节可引入行业专家访谈片段、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如何应用于解决这些前沿问题。课程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脉络,布置延伸思考题为下一次课程做准备,明确课后任务,巩固学习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纪律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第一次课时明确课堂纪律并严格执行,坚持手机袋制度、保证前排就座率、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规范课堂互动,营造一个有序、高效、积极的课堂环境。

三、课后反思总结,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面对知识迭代加速、学生认知模式转型、教育技术革新三重挑战,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持续学习与自我更新的能力,方能立于时代潮头。课后反思与专业提升是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学习数据、学生课后反馈意见、督导听课指导意见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通过观摩同行教学、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参加相关培训等提升自身教学技能,建立课程团队,通过经验分享、教学研讨等活动共同进步。同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参加行业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与科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在教育这片广阔天地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之处,我也将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保持谦逊开放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和每一个学生,以终身学习为桨,以持续创新为帆,紧跟时代步伐,为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上一条:课堂教学心得(低空管理与数字经济学院 辛玥)
下一条:以热力学为媒,育时代工匠——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实践与育人感悟(能源与建筑学院 张倩)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二环259号  邮编:710077 电话:029-88621232

Copyright © 西安航空学院 陕ICP备11002504号-2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