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
课堂是教育的沃土,每一堂课都是精心播种的过程,我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刻体会到只有深耕课堂这片沃土,才能让匠心之花绽放,培育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以所授课程《工业机器人原理及应用》为例,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延伸四个维度,分享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与感悟。
一、教学态度:以匠心守初心,构建严谨教风
备课是教学的根基,以匠心守初心,深耕每一个教学细节。在备课环节,我始终坚持“三备”原则。一备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按照学科逻辑和内在联系,构建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解机器人运动学时,将机械原理、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深度融合,引入MATLAB/Simulink进行运动学建模与仿真,构建“理论-仿真-实操”三位一体的知识链条。二备行业动态,用课程行业背景前沿内容(如ABB YuMi跟踪协作机器人、KUKA动态避障算法、AI 集成技术等)更新教案中的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三备学生需求,通过雨课堂发布课前问卷,收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难点,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例如,针对学生反映的“机器人运动学抽象”问题,引入机械臂模型实物教具,让学生通过拆解关节结构直观理解运动原理。
课堂纪律是构建严谨教风的重要基石。首次课便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如准时到课、尊重他人发言、规范使用电子设备等,让学生清晰知晓行为边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严肃且亲和的态度及时提醒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比如通过眼神交流、走近提醒等方式,将纪律问题化解于萌芽状态,避免课堂节奏被打乱。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以身作则,以严谨的教学态度、规范的教学流程为学生树立榜样,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通过强化课堂纪律管理,不仅能营造出专注有序的学习环境,更能推动严谨教风的形成,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
二、教学内容:以深度拓广度,打造立体化知识体系
以深度拓广度,形成“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的立体化知识体系。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深度钻研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等核心原理,通过公式推导、仿真建模等方式,让学生透彻理解机器人位姿变换、轨迹规划的底层逻辑,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在深度掌握原理的基础上,横向拓展知识广度。结合智能制造、汽车制造、物流仓储等多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分析不同行业对机器人的功能需求与技术特点。同时,纵向延伸知识层次,从基础的机器人操作编程,逐步深入到机器人系统集成、故障诊断与维护等高阶内容。最后,课程思政融入方面,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引入大国重器案例与工匠精神传承。
三、教学方法:以创新促互动,激活课堂生命力
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引,问题链引导、技术工具赋能、小组协作等互动形式,打破单向灌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激活课堂生命力。问题链引导,设计递进式问题,如“为什么需要运动学逆解?”,如“何优化机器人路径?”,引导学生从基础理论到高阶应用层层深入。技术工具赋能,使用雨课堂、学习通、AI 助教等,教师即时掌握学习效果。小组协作学习与翻转课堂,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工业机器人重要知识点深度剖析,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与同学共同点评,形成 “学中做、做中学” 的良性循环,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四、课后延伸:以闭环促成长,构建持续育人体系
课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续,构建 “学、练、评、改” 闭环,能有效提升育人质量。学,通过布置分层作业(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推荐拓展资源,引导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练,借助项目式学习、学科竞赛、实验室设备操作,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评,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全面考量学习表现;改,根据反馈结果,师生共同制定改进计划,持续改进,实现精准提升。
此外,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流平台,鼓励师生互动答疑、分享经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持续优化课后延伸闭环,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真正实现持续育人的目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师。让我们以匠心雕琢每一堂课,以创新激活每一个知识点,以情怀培育每一位学生,共同为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机械工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