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所有教师、所有课程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近5年我一直承担着“土力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我将以这门课程为例,讲一讲我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设计。
土力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同课程因自身特点各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独具特色。于土力学课程而言,其思政元素可凝练为爱国自信、敬业精神、安全与风险意识、法治意识四个关键方面。
中国古代伟大工程都江堰和赵州桥,是历史的璀璨明珠。都江堰由李冰父子巧妙运用卵石土治理岷江,造就天府之国;赵州桥凭借李春的智慧,利用砂土地基承载力屹立千年。这些古代工程是先辈智慧的见证。而现代的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造、上海软土地基上的超高层建筑,则展示了当代中国强大的工程实力。古今工程案例相结合,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
土力学领域的先驱恰如其分的诠释了敬业精神,无论是土力学创始人太沙基用废料堆捡来的材料和借来的仪器发现了重要的土力学原理,还是沈珠江院士年过古稀仍向高难度课题发起冲锋,都可以教育学生树立敬业的精神,确立职业的责任和担当。
安全是工程项目的底线要求,也是最基本要求。“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仅要学生以人民为中心,在工程建设和运维过程中把人民群众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且还要学生具备国家安全意识、人类安全意识等,在工程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识别、规避、转化各种安全风险。而在土力学课程中,因渗流、边坡稳定、地基沉降等引起安全、风险问题的案例较多,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的一手支撑材料。
土力学课程涉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和规范,在参考这些标准规范进行计算、试验、设计时,既要向学生介绍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又要强调强制性条文的法规意义,培养其法治意识。同时,通过违规施工、不按规范设计、非法挂靠注册执业证书等问题引起工程事故的案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课程思政教案的设计。将四个思政元素进行细化,如将“敬业精神”分解为艰苦奋斗、高昂工作热情等,通过在一维渗流模型教案中引入太沙基的故事,在土的本构模型教案中讲沈珠江院士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来实现该目标。
对于课程思政,教案设计的重点是要准确把握思政目标的思想内核,难点是要把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例如,边坡失稳破坏的实例较多,录像资料也很丰富,该教案的思政内核是安全、风险意识。教学重点是需要分析边坡工程的风险高的原因,难点是既要有安全、风险意识,又不能害怕风险,要用科学的方法规避风险。
设计教师讲解、学生研讨和开放作业三个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填土沉降时间效应教案融入爱国情怀为例,教师先列举工程事例,为学生提供思考基础;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研讨,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技术与非技术原因;最后在开放作业中体现对比思考。这种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全员性,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仅靠某一名教师、某一门课程不能实现。要做好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需要打造课程思政共同体,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环境,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