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获得者)
一、引言:体育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体育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西安航空学院的体育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将体育教学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大学体育课程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课程,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它的内涵逐渐被拓展。在全面育人的背景下,体育课程不仅仅是身体锻炼的场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我始终认为,体育教学应该发挥更广泛的育人功能,除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当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如何将创新教学方法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是我近年来思考和实践的重点,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
二、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激发兴趣与挑战自我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我认识到课程内容是体育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足球课中,除了基础的运球、传球、射门教学,还会组织小型的足球比赛,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所学技能。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足球水平,更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的重要指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任务,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当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或在比赛中取得进步时,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种自信心的建立。这其中就蕴含着思政元素,让学生明白只要勇于挑战、坚持不懈,就能够突破自我,实现成长,正如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跨越障碍,走向成功。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实践。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与互动交流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都有所不同,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给予他们更多自主练习和拓展的机会,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运动水平;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我会更加耐心地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基本技能。
同时,我注重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我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自己的运动体验,营造一个开放、活跃的教学氛围。通过小组讨论、同学间互相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种互动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明白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有相互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思政教育中关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我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融入思政元素:以体育精神涵养品德
在体育教学中,我深刻领会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体育精神是体育课中天然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堂上,我结合具体的体育项目,向学生讲述体育健儿们为国争光的故事,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比如在讲授田径项目时,提到刘翔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勇夺金牌的壮举,让学生们感受到运动员们背后的拼搏精神以及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使命感。
此外,我通过体育比赛中的规则遵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精神。强调在比赛中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无论胜负都要保持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这有助于学生将这种规则意识和道德准则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纪律、有素养的人。同时,面对比赛中的失败,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再次奋起,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也是思政教育所倡导的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我致力于将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体育精神涵养学生的品德,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五、结语:体育与德育共促学生成长
回顾多年的大学体育课教学经历,我深感体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及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我努力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爱国情怀、规则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体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大学体育课真正成为一门既强身健体又育人育心的重要课程。我坚信,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助力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以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品德迎接各种挑战,实现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使命,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