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概念是一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它强调通过系统分析教材内容、学情状况等,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在高等学校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在相关先修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内容,如何做好新旧课程的衔接环节设计,不仅关系到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会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产生深远影响。
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应该作为教师教学设计首要考虑的内容。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过渡部分如果缺失,从专业知识体系上将会缺少课程之间综合性的知识渗透,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提出有预见性的应对和处理方法。
现以笔者讲授过的《模拟电子技术》和《高频电子线路》为例,谈谈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过渡教学设计。
《高频电子线路》的先修课程为《模拟电子技术》,从模拟电子整个知识体系来看,前者为模拟电子高频部分,后者为模拟电子低频部分,绝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电路功能分章节编写,例如,同样都是“放大电路”,高频电路中更多的应用非线性器件,由于高频信号部分和低频信号部分采用的器件模型不同,电路处理方法和结论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不少学生在最初接触《高频电子线路》时感觉入门很难,不但没有掌握高频电子线路原理,连模拟电子技术中的相关电路也混为一谈。究其原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没有将高、低频模拟电子线路的衔接过渡作为《高频电子线路》每一章的开篇重点造成的。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衔接办法就是补充高频电子线路中的电子元器件模型综述,例如,高频电阻模型不再是低频中单纯的“电阻”,而要考虑引线电感和分布电容;高频电容模型则要考虑分布电感、极间电感和极间绝缘电阻。磨刀不误砍柴功,在《高频电子线路》开篇的授课中,高频电子线路电子元器件模型综述约占2学时,与《模拟电子线路》中学生熟悉的电子元器件对比讲授,做好学生知识迁移准备,而不是直接进入各种功能电路的学习。在讲授每一章功能电路之前,再将所用到的重点元器件及其典型电路作为本章节的高、低频电路知识衔接,这样,对于即将讲授的高频功能电路,学生已经熟悉了作为主角的高频电子元器件模型,再学相关高频电路构成原理则是顺水推舟。作为教学设计的终结性评价环节,除了总结高频电路本章内容之外,还应把开篇作为“衔接过渡”的模拟电子技术(低频电路)相关内容进行对比总结,以达到模拟电子姊妹篇完美合体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衔接过渡环节的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整门课程全学期的教学效果,充分研究学生实际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同时,强化学生先修课程的知识运用能力,让“前面的基础课没有学好”不再成为学生畏难情绪的来源和“学不好专业课”的借口,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最有效的帮助学生精准掌握本专业核心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