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园地 · 质量监控 · 正文

质量监控

新一轮审核评估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研究(节选)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5 点击量:

合肥大学  汪娜,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中心  余国江

3   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路径

依据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应用型高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质量保障理念,从“立标线明思路、抓主线落理念、守底线促成效、追高线营氛围”四个方面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1 立标线明思路:建立以学为中心的多层面多维度可测量的质量标准体系

标准是衡量一切教学活动的准绳与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社会为育人目标。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是衡量应用型高校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成效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学为中心的多层面多维度可测量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规范引领教学运行、明确质量评价准则,清晰质量保障目标的必然要求。

建立以学为中心的多层面多维度可测量的质量标准体系就是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课堂、教师、学生六大关键因素,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纳入目标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评估、课堂教学、师生成长支持、学习成效评价等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标准与评价规范中。具体来说:

一是建立课程教学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对接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对接人才培养的可评可测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全过程,形成涵盖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大教学核心环节的逻辑,将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目标达成情况作为衡量课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宏观上,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分解为指标点,并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过产出评价制度与方法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评价,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和专业目标合理性,优化人才培养。微观上,围绕课程目标开展教学评价活动,通过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评价,引导在教师课程架构、课程内容、课程讲授、教学评价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逐步建立面向产出的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二是构建以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内容的可评可测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教学管理标准、课程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的建设与执行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从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关注教学活动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全校师生参与的内部评价制度与毕业生、用人单位参与的校外部评价制度,从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学生学习收获及满意度等方面聚集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满意度。

3.2 抓主线落理念:架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

建立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是应用型高校将新一轮审核评估“三大质保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途径。架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的核心要义就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和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聚焦“三个目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内涵和关系,形成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

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找准办学定位,明确预期培养目标,回应社会发展需求。一是明确专业定位,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与行业、职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二是厘清培养目标,围绕社会需求、专业认证或相关行业认证等标准,明确学生毕业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三是确定毕业要求,依据社会需求与学科专业特点,融入学校及专业特色,提出学生毕业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

在毕业要求方面,应支撑培养目标、覆盖评价标准,且具有可衡量性。一方面,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设计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毕业要求与课程设置关系矩阵,提高培养方案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对标国际国内标准,对专业毕业要求提出了“明确、公开、可衡量、覆盖评价标准”的要求,使得毕业要求描述的学生能力可通过教学环节进行培养,并有办法评价其达成情况。

在课程目标方面,应达成毕业要求,引导课程教学,形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环环相扣、逻辑清晰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从教学设计对教学目标导向的体现度、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支撑度、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适切度、课堂讲授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贡献度、课堂氛围对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度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达成情况评价。另一方面,依照课程内容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持与达成情况,加强课程整合,明晰课程逻辑关系,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通过聚焦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内涵和关系,对接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和能力指标,按照层层支撑、具体可测原则,对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关联性及达成情况进行诊断评价,形成系统的涵盖课程、专业、学院、学校四个层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结果对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调整作用,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及时干预与纠偏。

3.3 守底线促成效:构建持续改进的“三循环”成果导向评估机制

完善的自我评估制度与有效的教学持续改进机制是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石,也是新一轮审核评估考察的重点。实施以“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三个达成为基础的课程评估、专业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短、中、长”“三循环”的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按照“目标-标准-运行-评价-预警-改进”流程,实现课程、专业、学校三级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反馈与持续改进,是应用型高校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实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纵向评价、横向评价、持续改进与提质增效的关键。

一是以1年为周期的课程目标持续改进的短期循环。通过课程考核结果的直接定量评价与评学评教的间接定性评价,考察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实施课程评估。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和掌握课程设置与相关标准要求的符合度、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从而不断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能够为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教师在课程的开发调整、教学的设计实施、学生学习路径的规划、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下功夫,推动教师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使教师能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两性”一度,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验,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真正实现“学生中心”理念。

二是以 2 年为周期的专业持续改进的中期循环。通过基于支撑课程权重计算的直接评价与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调研的间接评价,考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实施专业评估。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结果,一方面利于相关课程的整改、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确保课程体系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毕业要求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确保毕业要求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此外,还可作为判断人才培养质量、衡量专业建设水平、实施专业预警监测与动态调整的依据,促进专业持续改进,不断增强专业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三是以4年为周期的培养目标持续改进的长期机制。在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基础之上,通过毕业生毕业五年后职业发展调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行业企业调研与高校同行调研,定期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情况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利用评价结果优化培养目标,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毕业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和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人才培养持续改进。

以课程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达成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途径,是检验和判断学校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各教学环节持续改进的依据。强化评价导向性作用,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是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依据不同达成情况制定改进措施,将持续改进措施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用于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是评价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3.4 追高线营氛围:打造以成果导向为引领的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通过制度的完善、标准的明确、监控的强化、评估的推动、整改的落实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落实质量要求、深化质量内涵、引导质量追求的有效路径,也是建设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是以质量制度激发质量自觉。从制度层面,围绕成果导向建立“以目标达成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制度与要求,规定各专业定期开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分析,让保障教学目标达成成为全校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二是以质量标准促进质量自省。从质量标准层面,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学生学习成效是衡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与考核、毕业论文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尺,明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自我反省与对标改进。

三是以质量监控强化质量自律。从质量监控层面,通过听课、教学检查、评教评学、调研座谈等方式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有利于督促教师有意识地依据质量管理制度开展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强化质量意识,养成自律的行为习惯。

四是以质量评估推动质量自查。从质量评估层面,践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通过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高等学校为基础、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估、专业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为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利于学校、学院、专业、基层教学组织、教师诊断教学,全面自查。

五是以质量整改落实质量自纠。从质量整改层面,落实一年为周期的课程目标持续改进、两年为周期的专业持续改进、四年为周期的培养目标持续改进的评估机制,通过“检查-反馈-整改-跟踪”循环运行的质量改进方式,督促不同层面的教学问题整改落实,实现全员自纠。

 


下一条: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二环259号  邮编:710077 电话:029-88621232

Copyright © 西安航空学院 陕ICP备11002504号-2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