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路 赵海田 徐伟丽
全球新冠疫情蔓延过程中,各行业、部门立即进行应激紧急调整,高校也完成了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快速转变,学生居家学习可以避免人员大规模流动与聚集,并充分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而以怎样的线上课程教学平台做依托方能满足学生学习顺畅进行。于是,各高校教务教学参与者立即展开对各种平台的研发、改进、实践,并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如雨课堂、腾讯会议(课堂)、钉钉软件、企业微信、ZOOM等。全国各高校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都针对线上教学质量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学效果分析研究,本文主要针对线上教学质量与线下教学进行比较分析,阐释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进提高的应对策略。正如疫情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样,高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无法原路退回,我们必须接受、反思得失、发现问题,不断适应与调整,最终完善进步,重构教育教学新秩序。
一、线上教学的主要优势
全国1400余所高校应对疫情开展了日常线上教学,高校100余万教师开出了107万门在线课程,参与的大学生近2000万人。线上教学不仅提升了高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突破了师生双方的教室空间限制,实现了“生生均坐第一排”的教育形式多元化;学生可以免受校园教学以外事情的干扰,到课出勤情况相对良好;线上各种APP平台可及时采集学生学习过程行为与即时学习质量效果数据,并同步在线分析数据;录播功能可重播、录播与点播,以方便学生回放复习、传播分享及查遗补漏等,方便学生灵活设计个体学习计划,方便教师保存教学资料,以回放反思修正。另外,此种在线资源也方便校际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互动,涵盖的优质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二、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教学效果的逆向痛点
各高校纷纷依托教育部组织的原有优质教学平台及各类视频直播平台,以教师自愿选择的方式,以多种形式试水线上教学工作。线上教学成为教师的唯一选择,这种线上教学样式几乎实现了教师全员覆盖,但从中也不难发现教师线上教学进行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需要我们正视,并客观接受与调整。
1.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受阻
线上教学客观地说,其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但伴随教师教学环境与方式的改变,面对可视的屏幕和无形的网络,教师与学生之间隔空交流,阻断了教育本质中人对人的面对面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碰撞反馈,尤其是心灵交流受阻,限制了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即时策略性调整。同时,教师与学生构成的主体学习环境难以替代真实的教室、校园氛围无法激发教师教学中的热情,形成了教师无法回避的教学双边中的孤独感,线上课堂更加安静,无法实现线下更高效的师生互动。
2.教学成效考核失真
线上教学中对教师而言班级概念淡化弱化,学生呈现个体化,打破了原有的教室与班级的管理,转而成为技术平台辅助管理,学生学习成效考核要素中的课堂表现与作业等学习管理都通过数字画像,因而不及实物表象呈现的精准性。
3.课程性质特色需求非普适性
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培养方案发生较大变化,增加了很多诸如创新研修课、新生研讨课、文化素质核心及选修课、创新实验课等课程性质完全不同的课程类别,不同类别课程的特点不同,决定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问题,这也是线上教学效果优劣的决定性因素。
(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向影响
线上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正向的显著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鲜明的反向影响,不容忽视,应发现问题,寻找积极应对策略。
1.环境与经济条件制约学习效果
除教师方因网络故障随时可能引起教学流畅度受阻与卡顿外,线上课程要求学生方也具备有较高质量的电脑、平板等媒体电子设备及相对稳定的网络畅通状态,但这些基本要求对于贫困家庭大学生而言仍是很困难的,如部分家庭无宽带网络,流量上课资费相对高昂,无法承担额外经济负担,特别是多子女家庭的设备与流量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部分学生正常学习被挡在网络课堂门槛之外。尚存在部分学生全程用配置一般的手机收听课程,久视疲劳,无法用电脑完成作业,而采取手写纸质作业再拍照的方式提交与互动。因此,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条件成为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2.孤立学习氛围弱化学习自主性
另外,学习氛围的弱化,通信技术无法替代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真实的物理接触、真实的讨论、真实的课间休息放松,这些真实无一不充斥着真实情感支持、精神契合与情感纽带,这些真实对于人格发展与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度与学习意愿至关重要。
3.虚拟实操实践阻碍学习成效
特别是以实践性为特点的工科、医科、农科课程,化学和生物实验类相关课程对操作、实践经历与合作实验要求较高,线上教学难以展现和模拟,学生无法身临其境获取真实学习效果,对学生认知形成障碍。因此,实操性高、学习体验要求性高的课程,也是学生在线上形成“懒学”的原因。
4.实时监督缺失考验学习自觉性
课堂监督的缺位客观影响学生学习成效,部分学生存在线上课程各种应付,如刷课、挂课等现象。当然也不排除脱离教师监管视线,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习自制力不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像断了线的风筝无所适从,学生产生学习孤独感,直接影响自身学习成效,特别是教学周期的后半程,教师授课感染力逐步减弱,学生投入度也相应下降,课堂氛围也越发沉闷,因此线上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极高。
上述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表明,教育不能脱离教学环境、不能去学校化。回归课堂线下教学后应该主动出击实施干预,采取有效措施来唤醒、调动和不断激励学生快速回复状态,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实现由“懒学”向“勤学”的回归。
三、线上教学反思重塑的策略
反思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法视而不见或回避,而应该积极去科学分析应对,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重塑创新可行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如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教师网络教学能力培训、学校统一还是多平台管理问题的解决等。
(一)融入现代智慧教育理念
教学实践具体操作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实际融入智慧教育理念,如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交互讨论、合作学习、研究学习、设计环节实时检测学习效果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学习方法内容,讲授方法变换与作业要求调整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状态,要求小组讨论和教学问答等环节的教学设计感更高。加强资源与学生互通,提供多元慕课内容、电子版课件、国家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料等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知识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破除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减少教师面对屏幕尴尬的“自言自语”。
(二)提高教育教学技术能力
教师意识并主动学习相关网络技术,努力提升网络教学能力,努力适应新型教学环境,积极参与相关教学方法培训,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灵活掌握线上与线下授课的区别,熟练掌握多种线上教学平台操作使用技能,建立适合自身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恰当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了解并根据学生体验与学习轨迹来把控学生学习状态,实现在线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完善。网络条件支持高度智能化的智慧课堂和智慧实验室作为硬件设施。课程设计要充分借助学科信息技术资源,首先教师对学习平台完成组建,再将先导问题导入,结合认知工具与课程资源把握课程节奏,借此实现个性化特征学科教学与学生认知动机的激发,完成学习过程闭环。
(三)强化学生学习动力管理
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学生间协同合作,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与主动反馈,采用团队合作、学科知识讨论的形式,加强学生间思想交流、观点碰撞来唤醒学生学习动力,如采用课堂汇报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摄取反馈,调动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助氛围。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教学规划设计者的身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引领线上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勤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另外,此时教师、辅导员,特别是学校内设的学生心理中心辅导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四)整合积累教学资源储备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调控好高校课程资源与需求,校际间同学科合理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选择开放部分免费课程。在学校实体基础上,建立实体学校制度、跨跃时空的混合虚拟教育资源中心社区,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有力保障。另外,高校教育教学参与者应共同探讨、交流和研究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
(五)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监管
线上教学质量网络标准应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联合建立完善,实现有效的线上教学质量实时监控、客观评价和有效保障,如线上教学过程监控、随机督导、学生质量调查等,努力保障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建立和健全监控体系。
后疫情时期培育完善新型线上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习惯,建设校内统一线上教育平台、模块化规范化课程体系以及校际间课程互认通道,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强化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使二者平衡发展,增强与教学相关管理的辅助功能,努力实现线上教学基础设施技术成熟化、资源分配合理化、在线教育平台统一化,来促进在线教育全面推广。
四、展望
高超的教师线上教学能力、丰富的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健全的师资交互共享平台、虚拟的学生社区环境,混合式、多样化的复杂学习格局,共同支持后疫情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顺畅进行。综上分析,线上授课模式完全取代线下授课模式操作不现实,线下教学模式仍处于主体地位,应努力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间1+1>2的有机融合增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互补与共享是未来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