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园地 · 教学评估 · 正文

教学评估

新一轮审核评估高校选择第二类第一种的困惑——人才培养转型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何转、向何转和如何转(节选一)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01 点击量:

大连理工大学   李志义,宫文飞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这是继2014—2018年第一轮审核评估总体完成后,教育部在教育强国战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启动实施的新一轮审核评估。针对上一轮审核评估在坚持“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方面存在国家尺子过粗、高校自设尺子不清晰等问题,围绕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新一轮审核评估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按类型把尺子做细,提供了两类四种“自主套餐”以及每一种类评估指标中的“自主配餐”,鼓励参评高校根据国家需求、办学使命和发展目标,进行自主选择和模块组合,个性定制“一校一案”,形成各安其位、结构合理、特色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目前,新一轮审核评估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从已完成评估高校看,“两类四种”的分类评估方案收到了预期效果。高校选择评估类型的过程,就是全校面向未来发展需求对学校办学再思考、再定位的过程,使高校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目标使命和发展方向。然而,也有一些高校在选择类型时存在“跟风”现象,甚至认为选择哪一类就等于是对高校贴了标签。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时间不长、一直以

培养应用型人才见长的高校,这次审核评估却选择了第二类第一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培养),由此就面临着人才培养转型的问题。

一、为何转

为什么要转型,这是学校发展战略问题。从已经评估过的高校来看,有些高校选择转型发展比较盲目,甚至认为选择第二类第一种(学术型人才培养)要比第二类第二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能标志学校的发展水平。在评估中发现,一些选择学术型的高校,下设院系虽然都在积极探索学术型人才培养,但大都停留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做一些调整,例如增设学科前沿课程、强化创新教育等。还有些专业认为,所在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或者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然就是学术型人才培养。这都是对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误解。一流专业评审中的地方赛道其实大部分专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指向培养工程师,而不是工程科学家。事实上,在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时,对第二类第二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的评估指标设置中,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

在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明确区分。例如,对于培养目标,学术型人才强调的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的需求;对于培养过程,学术型人才强调的是科教融合,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产教合作;对于教学资源,学术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科和科研资源转换为教学资源,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行业、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对于师资队伍,学术型人才强调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产学研用能力;对于学生发展,学术型人才强调的是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解决行业、产业、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人才培养选择哪种类型,或者说到底需不需要转型,是学校顶层在对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充分理解、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人才培养类型定位首先取决于学校类型定位,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应该分别选择学术型和应用型,但往往比较纠结的是处于二者之间的高校(如教学研究型等)。这类高校基本上是地方性大学,其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社会及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历史、现状与特色发展的需要。

二、向何转

转向什么样的“学术型”,这是方向性问题。学校“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总定位,应该体现在具体专业上。此时,专业必须回答“什么样的学术型”的问题。在评估中发现,相关二级学院和专业对什么是学术型人才还没有思考到位。潘懋元先生曾提出:一般而言人才类型主要有两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社会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但是,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理论的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更具广泛的意义与作用。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有明显区分特征。

二级学院和专业究竟如何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总定位体现在具体专业,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呢?这主要取决于需求,包括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学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总定位的外部需求主要是国家、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内部需求主要是学校发展历史、现状与愿景。具体到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外部需求主要是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内部需求是学校人才培养总定位、专业发展历史、现状与愿景。因此,要想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做好科学且具有前瞻性的需求分析,特别要分析职场环境以及形成职场环境的职业链。比如,工科专业,其职场环境主要由产品(过程和系统)生命周期决定,这个周期就决定了职业链。产品生命周期一般为: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其中,“研究-开发”(或称前端)的职业指向研发工程师,“设计-制造-运行-维护”(或称后端)的职业指向一线工程师。这样,就有了两种人才培养类型的基本定位:学术型人才的职业指向是研发工程师,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指向是一线工程师。然而,这两种定位并不是0或1的关系,应用型人才也会做研究,即应用型研究。换句话说,外部需求不只是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人才,还可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称其为复合型人才(这里有别于学科交叉复合)。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前端-”,即在学术型基础上向应用型拓展;另一种是“后端+”,即在应用型基础上向学术型拓展。由此可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就有4种选择,即“前端”(学术型)、“前端-”(“学术-”)、“后端+”(应用+)和“后端”(应用型)。

例如,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普遍是基于工业3.0基础之上迈入工业4.0,而中国是跨步式进入工业4.0,大部分工业企业仍处于从3.0甚至2.0向4.0发展愿景跨越的时代阵痛期。这就决定了智能制造人才需求主要是在“前端”或“前端-”。例如某一所新建本科高校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结果招生情况非常火爆,但分配却无人问津。显然,该行业目前对“后端”人才没有需求,因为现有一线工程师经过适当培训完全可以适应新的需求。这说明专业人才培养向何转,主要取决于需求。

学校确定了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总定位,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所有专业都应该培养学术型人才。对一个具体专业来说,这只是一个内部需求,要不要转、向哪里转,还取决于外部需求。学校人才培养转型,不是“齐步走”,也不是“拎包就走”。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培养学术型人才,有些专业目前只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些可能适合培养“应用+”,有些可能适合培养“学术-”。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的学校学术型人才定位,只是说学校总体上,特别是优势学科专业要培养学术型人才,绝不是“齐步走”,不排除有一些专业培养的不是学术型人才。此外,转型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拎包就走”,师资队伍、资源条件、生源质量等不可能说转就能转。当然,转型过程也是“刀刃向内”的过程,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做好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定位,是回答向何转的第一步,还有关键性一步是学术型人才素质特征,即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特征,才算是学术型人才。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二级学院要将其细化为专业培养目标。就工科专业而言,必须回答:取得研发工程师职业资格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特征?因为培养目标是指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时(大致5年左右),应该具备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和。显然,这一问题的答案仍然来自于需求,要从本专业的研发工程师及其所在单位获得该需求,从而形成自己的培养目标。



下一条:审核评估视域下高等教育数据治理现状、逻辑框架及关键问题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二环259号  邮编:710077 电话:029-88621232

Copyright © 西安航空学院 陕ICP备11002504号-2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