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 陈启兴
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启动了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新一轮审核评估是贯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抓手,旨在推进评估分类,激发学校构建质量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突出“以评促强”目的,引导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当前,地方高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均占到了全国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的90%以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版图,承载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三位一体”(即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的重任,肩负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担当。新一轮审核评估对地方高校的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以审核评估为抓手,引导地方高校的内涵建设提升,是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要求确保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与协调,将高质量理念融入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一是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以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才、科研的融合发展,是《建议》中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我们必须坚持把实现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牢牢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据《建议》要求,“十四五”时期要促进构建新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这对高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多方位需求。我们必须推动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撒胡椒面”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向“定点投向”的资源配置方式,设置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引领,以科研、人才、产教融合为配套的项目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建议》在确定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我们必须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制定长中短期目标,积小成大、积少成多,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的时间段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新部署、新要求,这也是不断更新优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激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能。
二、新一轮审核评估内涵与特点
新一轮审核评估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举措,旨在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当前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好引导和保障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评估方式势必要主动适应“转段”需求,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在延续上轮评估的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引导各高校对接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要求,契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不够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动构建质量保障文化。根据教育部评估中心发布的工
作指南,新一轮审核评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确高校办学根本任务,聚焦立德树人
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第二类第一部分的审核重点中明确提出“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全方位地融入了评估全过程,主要审核高校是否履行了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是否构建了清晰的制度体系,是否设计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并增设了立德树人负面清单,既要强化
社会需求导向,又要重视德育为先,聚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二)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强化评估分类
强化评估分类是针对上轮审核评估存在的短板作出的重要改变。新一轮审核评估首次提出了“两类四种”评估方案,允许不同定位、不同目标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规划,自主确定分类,选择考核模块,重点考查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成效、资源条件、培养过程、学生发展等内容。在整体布局上,坚持统筹谋划、系统管理;在具体落实上,根据不同类型的高校合理定位,突出自身发展特色,从而在迎接审核评估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良性发展。
(三)引导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动质量文化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以下简称“五自”)的质量文化建设是形成中国特色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新一轮审核评估加大了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要求高校质保体系全面化、长效化,融入高校办学的全流程,形成闭环管理系统。在质量管理的物质投入、制度构建以及方法设计方面,新一轮的评估指南中强调了质量文化的重要性,包括高校行政人员、教师的质量意识、态度行为等,要求高校要做好“五自”质量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审查的重点指标。
三、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存在现实困境。当前,制约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阻碍并非审核评估的高标准,而是部分高校未能有效地由表及里、自查自纠阻碍发展的症结,自立自强对照目标提质增效。依据新的审核评估标准,一方面,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办学治校行动目标滞后,未能与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指标适配,其建设理念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内涵建设不足,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文化氛围形成的方面内生动力仍有限。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不足
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高校的实践指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一些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部分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存在力度不足,体系松散,未融入学校的主体工作等问题,显然与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的“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存在差距。一是人员配备、工作投入与评估要求仍有差距。在审核评估第二类“1.2思政教育”的审核重点中,设置了四个必选的“定量”指标,对思政课专任教师、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政工作人员、思政和党务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做了严格的规定。但是部分地方高校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未能完全达到标准,或者“东拼西凑”的现象。二是激发大学生主体道德自觉方法有限。当今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导向也正在影响象牙塔的学子们。大学生容易被对物质生活的过度关注引导,在道德层面出现焦虑,从而影响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导致大学生道德自律困难重重。三是网络信息时代传播把控难度大。在审核评估第二类“1.2思政教育”的审核重点提出,学校要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并妥当处置。当前,自媒体平台纷繁多样的话语主体以及大数据的热点推送让身为信息接收主力群体的大学生被动应对,同时加大了肩负大学生“德育”重任的高校思想意识引导难度。如果对网络信息环境监管不到位,大量未经筛选、真伪难辨的信息就容易引导部分大学生背离自身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如不能精准识别网络信息,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因困施策,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与“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新一轮审核评估延续上一轮评估对师资队伍的具体要求和重视程度,一级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共包含11个要素。能够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教师队伍建设一般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但是,由于办学经费的限制,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以及办学平台的实际环境对高层次人才发展存在限制,导致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资源贫乏。地方高校一般青年教师数量较多,骨干教师数量缺失。许多教师缺乏与审核评估相匹配的教学能力、教学投入、教育资源获取能力,高校亦未能提供与审核评估相适应的教师发展路径与空间,双向吸引力均较为薄弱,例如,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未能有效共享,行业企
业相关资源未能流通,未能有效使用智慧工具,创新创业业务薄弱,等等。这显然与审核评估中有关“教学资源与利用”与“教师队伍”的相关要求不符。二是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引领作用不够明显。新办本科高校办学历史短,缺乏文化底蕴,社会认同度落后于老牌高校,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此外,即使部分高校加大投入引入了一批符合评估标准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但整体质量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人才是由于竞争老牌公办高校岗位无果后退而求其次进入新办本科高校,无法起到担任学科发展带头人、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这显然与审核评估对“教师发展”的多项评估条件存在差距。三是师资培养体系不够健全,青年教师适应能力不足。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培训项目不构成体系,系统性、针对性不足,无法对教师队伍的职业进步提供有效帮助。为了能够达到评估师资合格要求,这类高校会引进较大数量的硕士研究生担任教职,这部分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授课能力与个人经历关联较大,随机性较强,没办法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以上三个问题均体现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教资力量的不足,这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产生直接影响,易造成学生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局限。
(三)质量文化氛围形成乏力
“质量保障”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的重要审核目标,明确设置了“质量文化”二级指标,对“五自”质量文化建设情况和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做了规定。形式上的材料容易完成,但要形成真正的质量文化氛围,让质量意识入心入脑,地方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质量文化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充足的物质支持、明确的质量标准、师生的自觉行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高校要达到这些要求并不容易。首先,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多依托于教学管理部门,学校层面的组织与衔接工作并不充分,无法起到全员动员的作用,各个部门和二级学院很少主动参与。其次,虽然在本科合格评估的引导下,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制定了各类“质量标准”,但总体上看依然是分散地、碎片化地存在于各部门文件中,并不具备“整体性”,即大多数高校都不具备依托在全校质量保障大目标下的成体系质量标准建设,科学合理性和相互支撑度不足。
最后,在个人层面,学校领导、管理人员重视质量建设远远不够,一些老师、学生对质量行动并不理解,甚至于把参与评价、进行改进当作一种负担,存在抵触心理,认同感欠缺明显。
四、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抓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全面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地方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输出大批思想正、技术强的应用型人才。一是强化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应强调党委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借助学校育人工作的开展,校务会抓统筹,各级党委严组织,各职能部门助保障,各二级学院促落地,全校共同参与到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来。通过特色、系统的教学活动、实践项目以及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二是根据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重视最终成效。高校要足够重视评估方案中要求的“1+3+3”校内外评价报告,客观呈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体验的成效,并应用报告中的数据对自身培养流程进行提升。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将报告数据加以全面梳理并进行任务分解,根据职能归属将数据下发至各部门学院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培养敏感的数据洞察能力,精准识别存在问题,依据新标准新要求灵活应变、主动求变。三是将“三全育人”有效落到实处。高校要让“全员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明确所有人的育人职责。以学校的相关制度安排强化责任,以组织建设为核心整合力量,以校校共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加强内外联动,系统化以能力提升为本位、以学生教育为中心的育人体系。
(二)多措并举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教师队伍”是审核评估的重要一级指标,为了保证办学的有效性,评估方案中对师资队伍有着严格的定量要求。学校要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上下功夫,必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一要争取获得当地政府足够的政策支持,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要用好现有的政策,厘清哪些政策可以用,哪些政策适合用,哪些政策用得好,推进适配调整以发挥优势;要
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地区发展紧密结合,突出特色优势,做大做强品牌建设以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二要与校外组织建立实质性合作,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校际交流、企业挂职,让校外专家学者、企业中的优秀员工成为学校的导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真正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另外,也能够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运用智慧工具、多功能线上平台,发展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实现地方高校的应用型定位,间接实现特色人才培养。三要根据办学实际需求做好教师发展工作,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现有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围绕建设教育强国,聚焦区域发展需求,组织完善教师发展平台结构。四要激发教师们的主动提升意识,全面提升育人能力。鼓励教师自觉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主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
(三)质量文化氛围形成
“五自”既是质量文化建设的内涵要义,也是构建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系。其中,质量自觉是前提要素,离开质量自觉,其余“四自”都只能是空谈。因此,学校要自觉担当质量文化氛围形成的主体责任,引导教职工充分认识质量、注重质量,从而支撑“三全育人”。具体来说,质量文化的实质形成是需要校内所有的主体,包括行政、教职工、后勤、学生
共同努力的。
一是要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以多种形式为普通教职工,为正在培养的学生们提供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可能,切实参与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
运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机械性的问卷提交上,确保质保大循环的可靠度。二是要根据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指标要求统筹推进顶层设计,认真解读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做好指标比对工作,查缺补漏。一方面,对定量指标没有完成的,制订好提升时间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好自身特色,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定性指标合理性,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投入,办出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五、总结
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新一轮审核评估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总结了上一轮审核评估的经验之后,结合新形势的发展、新时代的要求,对高等教育的一次发展质量监督与把控。
分类评估,各司其道,引导发展,激发内生动力,让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以迎接审核评估为抓手,以评促强,是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应不断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新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