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刘丹平 陈磊 蒋旦悦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全链条全环节多维度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改进方案,确保质量改进机制有效运行并取得明显成效。在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高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保障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和持续改进质量的能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新要求
新一轮审核评估重点考察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健全程度及保障能力,推动高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内外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质量保障机制,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推动人才培养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促进高校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国,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新发展阶段,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越来越得到高校的广泛认可和应用。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对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有力推动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当前,如何深化落实审核评估要求,将OBE理念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落实审核评估整改方案、持续提升内部质量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2023-2024年,全国数百所高校接受了新一轮审核评估。对标审核评估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新要求,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分析已经实施审核评估的高校的“问题清单”可知,部分高校虽然已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自我评估等机制,但在质量保障理念、质量保障主体意识、“监督—评价—反馈—改进”闭环运行、质量保障信息化支撑和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1.质量保障理念有待深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部门,负责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落实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职能,发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但部分高校质量保障基本还停留在质量监控和评价阶段,质量保障理念仍显传统。一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质量保障理念不够深入人心,尚未贯穿到质量保障全过程全链条之中,质量保障理念的指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质量标准体系没有在OBE理念的引领下进行系统、科学地设计,与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培养目标契合不足,没有实现对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全覆盖,质量标准在精准性、适用性及合理性等方面有待提升。三是质量保障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多以对“教”的评价为主,二级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工作较为薄弱,对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增值性评价明显不足。
2.质量保障全员参与意识不强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往往强调教学管理层面的监管,对教育教学的评估还需深化,对师生员工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学校宣传质量目标和质量保障理念的形式和途径有待创新,没有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或“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统一师生员工的质量观,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担当还显薄弱。高校内部自我评估、自我诊断的质量主体意识不强,质量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在教职员工岗位职责、考核聘用、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显示度不强。校级教学督导队伍的专业结构往往难以覆盖学校各类学科,专业教师承担督导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督导队伍结构以退休教师为主,应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指导力量略显不足,督导成员的创新意识、交流意识有待加强。
3.质量保障闭环运行仍不顺畅
高校质量保障体系闭环运行是提升质量保障有效度的重要前提。当前,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监督—评价—反馈—改进”质量保障机制,但闭环运行仍不顺畅。一是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功能不够健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监控轻改进、重反馈轻提升等现象;部分高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比较碎片化,质量目标、质量标准、管理制度、运行监控、质量改进等环节尚未实现协同贯通,质量保障并没有明显提升质量目标达成度。二是部分高校质量保障工作还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学院层面质量保障主体作用未得以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往往积极性不高,学生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
4.质量保障信息化支撑不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是高校推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迭代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部分高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尚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是学校信息化理念亟待更新,信息化及智慧校园顶层设计还存在短板,学校在数据治理、数据标准、数据资源建设等方面规划和管理针对性不够,难以在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学校等不同层面提供实时监测数据。二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统筹不够,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还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兼容性不足等现象,信息技术手段尚未有效用于学校质量监控、评估、反馈等环节,内部质量保障数据信息不全、调用不畅、时效性不强、可比性不足。三是师生信息化服务体验不佳、获得感不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持续投入不足,应用开发与师生需求结合不紧密,信息系统运维及升级跟进不及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跟踪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情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效果提升尚有差距。
5.质量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还需进一步优化,质量文化建设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标准的质量文化建设路径不够清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从经验走向管理、从评估走向保障、从制度走向文化、从行政推动走向自愿自觉等方面尚需深化递进,质量文化对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尚未显现。部分高校质量文化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师生对质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清晰和深入,质量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还不突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尚处于制度文化层面,现有质量制度、质量标准、质量评估、质量组织等还需深入变革,师生员工质量共同体意识尚未完全形成,质量文化尚未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质量文化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效果不够显著。
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高校需抓住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契机,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建立健全循环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当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OBE理念,强化全员质量保障责任,完善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夯实质量保障数字化支撑,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OBE理念,强化质量意识
首先,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须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质量保障理念,通过学习、教育、宣传、讨论等多种形式,让这一质保理念在全校上下达成共识,并融入教学大纲编写、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开展、学生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其次,高校应以OBE质保理念推动教育评价模式创新,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转变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中心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学习进步和成长发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达成度。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学业成长,完善“学为中心”的学生评价机制,改变“唯分数”倾向,将学生学习成效、学习体验、个人发展等作为评价指标,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强化全员质量主体责任,突出师生共同参与
首先,高校应通过广泛宣讲、深入研讨等方式加强师生员工对质量理念、质量制度、质量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理解,强化质量责任和主体意识,明确自身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奖惩机制,将教育教学质量与岗位职责、绩效评估、奖项申报、职称评聘等挂钩,提升全员参与质量保障的积极性。
其次,高校应重视学生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教育教学评价与走访调查、吸引相关学生社团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管理、定期组织学生座谈访谈等方式,促进教学和管理改进与提升,形成学生评价与建议、学生评价与改革、学生评价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高校应完善督导工作制度,优化督导队伍结构,组成专职与兼职结合、退休教师与在岗教师结合、校内督导与外聘督导结合的督导队伍,强化教学督导对专业、课程、实践实训、教学档案等进行诊断或评价,推动督导全面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强化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督查、学生信息员常态反馈、课堂教学观摩、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反馈等各环节,多渠道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建立健全制度执行落实的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推动师生共同参与质量保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3.优化质保体系,完善持续改进机制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高校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自我评价机制、结果反馈机制、质量改进机制等质量保障机制。
首先,高校应推动教学院系联动、职能部门协同的“大质保”体系建设,加强“大质保”体系的顶层设计,聚焦人才培养全链条各环节,打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通过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联动实现质量保障体系的迭代升级,不断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制度支撑与服务保障,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其次,高校应实施常态化质量监测,建立校—院—专业三级教育教学信息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制度,深入挖掘教育教学质量数据内涵,加强多渠道数据的系统分析,实现审核评估、学院评估、专业认证(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评估、师生问卷调查等多维信息的有效关联,进一步促进质量保障体系高效运转。
最后,高校应主动对接外部质量保障标准与要求,全面梳理质量保障体系相关制度,与时俱进修订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制定监督评价制度和持续改进方案,优化质保反馈与改进环节,落实持续改进要求,及时评价改进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4.夯实数字支撑,建设数字平台
首先,高校应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动质量管理理念变革和方法创新,深化教学行为数据的伴随式采集,建立全过程、跨场域、多维度的教与学数据的自动识别、智能提取和综合分析,通过数据共享关联监测、纵横对标交互诊断、精准预警靶向反馈等,持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其次,高校应强化质量保障数字化平台建设。建立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于一体的数据集成共享发布平台,保证信息采集的全覆盖、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结果反馈的及时性,实现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测和动态管理。打造综合教学平台,集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在线教学评价、在线考试等功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人工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提供数字支撑。
最后,高校应加强教师数字化、智慧化教育教学工具应用培训,帮助教师熟练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线教学平台、学习管理系统等数字工具,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精准诊断和评估,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多元评价和反馈改进数字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5.建设质量文化,引领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质量文化具有导向、规范、凝聚、辐射、激励等功能,质量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师生员工接受并认同学校的质量愿景、质量使命、质量目标和质量价值观。
首先,高校应完善质量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健全质量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明确全员参与质量文化建设,引领师生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树立并践行“质量至上”价值观,推动质量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其次,高校应拓展质量文化宣传途径,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质量文化学习与培训,传播先进质量文化,常态化开展学校、院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师生各层面的研讨和交流,增强师生质量共同体意识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深化教师对学校质量文化内涵要义的理解,激发质量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最后,高校应落实校、院、系三级共同负责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推动质量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相融合,将质量价值观融入全校师生员工的日常工作,将内部质量保障活动视为一种自我反思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切实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