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党委书记 谢树华
[摘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地方高校要遵循以办学定位统领发展方向、以目标管理凝聚发展共识、以综合改革激发发展动力的工作思路;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学科人才建设,发挥服务社会作用,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以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质量教育体系;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提出的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教育的总纲领、总方针、总遵循。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先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要在把握高等教育内外形势之变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战略思考与合理的路径选择,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形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变化,在新形势中积势蓄势谋势,于新变化中识变应变求变,是地方高校在深度重构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保持定力、乘势而上的重要前提。
以质图强:高等教育体量规模的深刻变化。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400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1.6%,完成了从大众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的历史性转变。这预示着高等教育开始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在“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努力实现“质”的快速提升,做到“扩量”与“提质”相统一,加快实现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型,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要。
多元通道:高等教育结构类型的深刻变化。“双一流”建设以来,地方高校有了更多的竞争机会和上升通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高校办学同质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地方高校在各自领域内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都有机会争创一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在分类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准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彰显办学风格、打造办学品牌,通过错位竞争形成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力破“五唯”: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重塑教育生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坚定决心。高校要增强系统思维、坚持破立相济,努力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评价制度与机制。
开放博弈:高等教育环境格局的深刻变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深远的影响。环境格局的深刻变化,使高等教育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开放中的博弈”,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顺势而为、应时而动,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坚持“走出去”的基础上,还要更大力度、更高层次谋划“请进来”,引进更多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
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
面对高等教育体量规模之变、结构类型之变、评价体系之变、环境格局之变,地方高校应当对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署要求,按照“明确办学定位—设定发展目标—深化综合改革”的工作思路,谋划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以办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要充分结合学校历史、办学现状、发展前景、所处方位等因素,进行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和综合考量。办学定位确定后,就要在相当一段长时间内不动摇、不折腾,学校发展的目标、战略、举措乃至机构设置等都要围绕这个办学定位展开。
以目标管理凝聚发展共识。高校实施目标管理具有几个显著作用:一是指向作用,使学校的整体工作不会偏离方向;二是凝聚作用,统一全校共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三是整合作用,整合学校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重点发力;四是检验作用,以达成目标为导向检验各项工作进展如何;五是激励作用,能够紧紧围绕目标激发工作潜力。地方高校在实施目标管理时,应围绕办学定位制定学校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分解为校内各个部门、学院和个人目标,形成有机的“目标链”,使个体目标、学院目标、部门目标与学校的总体目标有机融合,学校通过“目标链”对每个单位的行动进行管理、检查、反馈和改进。
以综合改革激发发展动力。地方高校在实施综合改革时,一要实现“机构改革优功能”。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理念,明确党政管理机构、资源保障机构、教学辅助机构的职责界限,对职能交叉或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撤并,对需要强化的职能进行单列,对需要充实的职能进行补充,努力构建系统科学、运行高效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组织体系。二要实现“人事改革强动能”。学校的人事系统主要包含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从两者的关系来看,管理队伍既服务于专业人才队伍,又决定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成效。三要实现“制度改革提效能”。高校要构建以大学章程为基本准则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规范和约束、协调和整合、激励和导向的重要功能,实现学校治理体系整体性流程再造和系统性机制重塑,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着力发展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选择。其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核心、增强创新服务本领是关键、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是保障。
1.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根本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树立正确方向。高校要站在政治的高度、历史的深度、世界的广度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学生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无论学校走得多远、发展得多好,立德树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能丢。要切实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真,高校要回归育人主业,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共同行动准则。
实施科学评价。要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把“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评价改革之中。人人发展,就是要求教育评价要覆盖每一类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将“五育”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个性发展,就是要更大限度激发学生成长进步的主动性与内驱力。终身发展,就是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健全机制手段。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学校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育人的资源。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与产业变革紧密结合,与国际合作紧密结合。持续深化质量评价机制,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上给予人才培养更多保障,积极营造重视教学、激励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业绩、育人成果和一线学生工作经历在教师发展中的比重。
2.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是核心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是学校的“着力点”。人才队伍是高校的重要资源,是学校的“支撑点”,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人才建设同样离不开学科,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强合力。
学科建设要注重结构布局。学校的特色、生存和发展的基因,关键看学科。要科学谋划、长远规划,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构建并完善符合办学定位、支撑学校发展的学科体系,力创高峰学科、打造高原学科、夯实基础骨干学科,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的学科和学科发展的重点。
人才和学科必须紧密结合。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遵循“学科为主体、学院为主责、学校为主导”的原则。学科为主体,就是要围绕学科集聚人才,不能脱离学科盲目引进。每位专业教师都应该清晰自身在“学科树”上的位置。学院为主责,就是要坚持“学院办大学”,压实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学校为主导,主要体现在制定学校学科和人才发展规划,提高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人才引育要重视团队建设。在人才引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团队建设,推动“钓鱼式个体”向“捕鱼式团队”转型。要有分工有合作,每位成员都是团队的一分子,不可或缺。学校要加强人才团队的“传帮带”工作,特别是引导年轻教师融入学科团队,持续激发新生力量。
3.发挥服务社会作用是关键
做好服务社会工作,不仅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也是促进自身发展、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地位的必由之路。
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作为地方高校,既要站在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课题前沿,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又要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抓住参与行业和区域创新的机遇。社会需要高校,不仅仅是人才培养层面,还期盼高校发挥智力库、思想库和人才库的重要作用。高校需要社会,不仅仅是经费筹措层面,更多的是在社会这个舞台里面,体现价值、展现风采、发挥作用。这就是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密切联系,地方高校应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建立服务社会的机制。通过完善对接机制、畅通合作渠道、健全激励措施等,把服务社会工作深入扎实地向前推进。要建立宣传推广的机制。主动列出服务社会的项目清单和服务社会的专家名单。要落实人员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联合机制,有时候甚至可以打破院系的界限,在全校范围内整合力量协同合作。要完善考核激励的机制。学校要在每年的单位目标考核中,将服务社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在职称评聘和工资绩效上体现出服务社会的工作业绩,形成鼓励先进、促进工作的政策机制。
建立服务社会的载体。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服务社会的关键载体是专业学院。地方高校可探索在专业学院建立“1个服务展示平台+1个新型校地研究院+1个校企战略联盟”的“3个1”载体,加快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效畅通服务社会渠道、提高服务社会效率。
4.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是保障
在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导向,科学构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地方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构筑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纪委监督责任”的四责协同长效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深入实施“抓院促系”强基行动,聚焦放权赋能、提质创优、考核激励,推动基层组织力迭代升级,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使学校发展建设与党的建设同步谋划、与党的组织同步设置、与党的工作同步开展。
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高校要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各个机构、各个部门的协同联动,形成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治理体系的整体性流程再造和系统性机制重塑;要深入推进校院两级治理改革,坚持“学院办大学”的导向,注重激发院系“中场发动机”的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院系的各项工作中来,形成校院相互协同、相得益彰的良好工作机制。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地方高校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多措并举、全面发力,争取率先探索形成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教育评价机制;要注重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认真践行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坚持破立并举,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又要加快在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与改革尝试,在破与立之间动态调整、在唯与不唯之间找到平衡,努力构建符合政策导向、契合办学规律、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
[本文为2020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治理现代化实践维度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IA2001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